顯然,再制造是有產業(yè)門檻的:
首先,必須考量再制造產品的經濟性。
如果產品價值或所耗費的資源十分低廉,就失去了再制造的價值。其次,需要考量再制造產品的可行性。這里有兩個門檻,一個是技術門檻,再制造不是簡單的翻舊換新,而是一種專門的技術和工藝,而且技術含量較高;另一個是產業(yè)化門檻,即再制造的對象必須是可以標準化或具有互換性的產品,而且技術或市場具有足夠的支撐,使得其能夠實現規(guī)?;彤a業(yè)化生產。第三,還需考量再制造對象的條件,比如,它必須是耐用產品且功能失效,必須是剩余附加值較高的且獲得失效功能的費用低于產品的殘余增值等等。
在資源和能源相對緊缺的今天,再制造顯然優(yōu)勢凸顯。雖然目前我國再制造更多地局限在發(fā)動機領域,仍有人樂觀地估計,我國再制造的產業(yè)空間高達1000億元。且不論這種推算科學與否,但這樣的結論毋庸置疑:再制造是一個大有可為的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