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火災現場的人員救援,重要設施設備、文物的搶救,重要財產的保衛(wèi)與搶救,撲滅火災等。目的是降低火災造成的破壞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戰(zhàn)時由各級人民防空指揮部統(tǒng)一指揮,以專業(yè)消防力量為骨干,動員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鄉(xiāng)鎮(zhèn)的專職消防隊伍、志愿者隊伍和人民群眾實施。消防行動主要有:①查明火情及受損情況,了解火災現場的地形、風向,起火建筑的結構、出入口,被困人員的情況等。②實施現地指揮,組織力量迅速趕往火場,根據火災性質選用滅火劑和消防裝備,根據火場情況正確運用滅火戰(zhàn)術,主要方法包括阻火、設立隔火帶、封鎖火道、撲滅余火和看守火場等。③迅速搶救被困人員,對受傷人員進行轉移后送離。④及時撤離或隔離火場附近的危險物品,防止發(fā)生次生災害。消防使用水和化學滅火劑,利用消防車、滅火器、機動水泵等器材實施滅火。堅持先人后物、先控后滅和確保重點的行動原則。
名詞起源
“消防”一詞,早于西晉傳入日本,于近代傳回中國。在江戶時代開始出現這個詞。早見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倉郡的《王人帳前書》,有“發(fā)生火災時,村中的‘消防’就趕到”的記載。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詞開始普及。但“消防”的根在中國。日本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變而來,漢字早在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就開始傳入日本。“消防”一詞不僅字形與漢字完全相同,字義也無差別。“消防”一詞的出現,充分反應了當時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密切?;馂呐c消防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命題。在各類自然災害中,火災是一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發(fā)生頻率很高的災害。這種災害隨著人類用火的歷史而伴生;以防范和治理火災的消防工作(古稱“火政”),也就應運而生。
1、沿著疏散標志逃離。當不可能區(qū)分逃逸方向時,必須沿著疏散指示器指示的方向逃逸。它必須以有序的方式撤離,并且不允許四處亂竄以避免踩踏事故。
2、學會制作自制設備以逃避。如毛巾,窗簾布浸泡在嘴里,鼻子里,作為防煙工具;用繩索,地毯,窗簾打開逃生路線。
3、您可以使用建筑設施逃生。您可以使用落水管,房屋外的突出部分和通往外面的窗戶逃生,或轉移到區(qū)域尋找逃生機會,切記不要輕易跳樓逃生。
4、在沒有逃生之路的情況下,你應該積極尋求庇護。例如,去陽臺和平屋頂等待救援;選擇一個難以傳播的火和煙的房間,如廁所,關閉門窗,阻擋間隙,防止火災和煙霧進入。
5、在逃生過程中,防止煙霧進入口腔。從煙霧區(qū)域逃生時,注意在明亮的地方或外面跑步,并嘗試在地板下面跑。
同時還提出了10個關于擁擠場所防火的建議:嚴格執(zhí)行消防責任;開展消防檢查;確保消防設施完好;嚴格使用火氣管理;嚴格易燃易爆危險品管理;開展全人消防訓練演習;確保大型活動的消防;禁止過度使用和控制人流;配備疏散設備;積極報告火災隱患。
1、應急疏散系統(tǒng), 包括: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
2、消防水滅火系統(tǒng)
3、防排煙系統(tǒng),包括:正壓送風系統(tǒng)和排煙系統(tǒng)。
4、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包括:室內消火栓系統(tǒng)、室外消火栓系統(tǒng)、噴淋系統(tǒng),消防水泡、水幕、細水霧等。
5、防火分隔,就是防火墻、防火門、防火卷簾的統(tǒng)稱,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小項類似鋼結構防火處理、超細干粉等。
6、氣體滅火系統(tǒng),包括:二氧化碳滅火系統(tǒng),七氟丙烷滅火系統(tǒng)、氣溶膠滅火系統(tǒng)和IG541等。
7、泡沫滅火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