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初由拉菲尼克(Rafinesque)于1818年首先描述并命名為Silurus punctatus。此名稱由后來的工人更改為有效學名Ictalurus punctatus。屬名Ictalurus來源于希臘語“ichtys”(意為魚)和“ailouros”(意為貓)。種名punctatus源自希臘語“punctatus”,譯為小斑點,指的是該魚側面的黑斑。
斑點叉尾鮰屬底層魚類。幼魚階段活動較弱,喜集群在池水邊緣攝食、活動,隨著魚體的長大,游泳能力增強,逐漸轉向水體中下層活動。冬天主要在水體底層活動,而且活動能力明顯降低。
斑點叉尾鮰原屬肉食性魚類,經(jīng)過馴化的斑點叉尾鮰可以以植物性飼料為食,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攝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浮游動物、有機碎屑及植物種子和小雜魚等;通常在底部覓食,通過觸覺和嗅覺檢測食物。海峽鯰的眼睛比其他種類的鯰魚的眼睛要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視覺攝食。它們從日落一直活躍到午夜。當水位上升時,它們活躍。冬天他們很少進食。幼魚主要依靠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蟲幼蟲。在人工飼養(yǎng)的條件下,各生長階段均喜食人工配制的顆粒飼料。攝食特點為日夜均攝食,以底層攝食為主,且具有集群攝食的習性,但在幼魚階段也常到水面攝食。
自然繁殖
當水溫達到約23.9℃時,產(chǎn)卵發(fā)生在5-7月。筑巢地點包括湖岸附近雜草叢生的地方、巖石巖壁下和淹沒草皮的隧道內。在產(chǎn)卵之前,雄性用鰭和身體用力扇動來清理巢穴。在繁殖季節(jié),雄性的頭腫脹到眼睛上方。它們也可能變成黑色或黑藍色,嘴唇發(fā)黑,而繁殖雌性的嘴唇和身體的顏色通常變淺。或老的魚首先產(chǎn)卵,其余的魚根據(jù)年齡層次產(chǎn)卵。產(chǎn)卵期持續(xù)4-6個小時。雌性每年可產(chǎn)卵2000-70000個,具體取決于大小。雌性產(chǎn)卵后,雄性控制巢穴,不允許雌性去看卵,因為它們會吃自己的卵。卵平均直徑為3.2毫米。它們是淺黃色,外層有粘性。在21.1-29.4℃的水溫下,卵的孵化期為5-10天。孵化時幼魚的小尺寸約為6.4毫米。幼魚在巢中呆了大約7天,然后出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