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作為煙用商標,早是使用在煙斗絲的包裝上。過去,上海卷煙二廠(后改名為“上海卷煙廠”)除生產卷煙外,也曾生產過煙斗絲。其中有一種用圓形扁鐵盒裝的煙斗絲,名字叫“熊貓牌”,在裝這種煙斗絲的鐵盒上就印有一對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 1956年,中國共產黨要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食品工業(yè)部交給上海公司一項重要任務----趕制一批特殊卷煙,向“八大”獻禮。經過仔細研究,上海公司領導班子決定將此項任務交給當時的上海卷煙二廠。
由于“中華”煙原料數量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產量一般在幾千箱,不超過一萬箱(根據原料數量而定)。大躍進年代,原料更是匱乏,國產陳煙葉供不應求,于是采用了人工發(fā)酵煙葉工藝技術,同時,開始人工挑葉(解把挑葉)。“文化大革命”前,煙葉由中央統(tǒng)一調撥,“文化大革命”中,原料供應發(fā)生困難,“中華” 煙每年生產一些,但數量甚少?!拔幕蟾锩苯Y束后,開始少量使用一些進口煙葉(美國、泰國、津巴布韋等),但須每年向中央申請外匯額度。
生產“中華”煙的問題是原料,剛開始生產時,用的原料全是進口煙葉,后用國產煙葉替代,質量不夠上乘。1954年,輕工業(yè)部食品工業(yè)管理局派出工作組到煙廠,就“中華”煙質量問題開展調研。在研究試制國產煙葉替代中,使用了許昌、山東、福建、貴州等煙葉(從一、二級煙葉中選拔)。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中央規(guī)定,上述地區(qū)的一、二級煙葉全部調撥到上海,以確保“中華”煙的生產量。同時規(guī)定,“中華” 煙配方由食品工業(yè)管理局管理,調整配方結構須得到批準。
中華簡稱“中華”,是1951年創(chuàng)立的品牌,1952年中華公司并入上海公司,“中華”煙以其獨特的品味和魅力征服了消費者,贏得了中國品牌——國煙的美譽。 “中華”牌一直是中國煙消費市場的品牌,成為了社會精英展示身份、體現價值的重要附屬品。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中,中華不斷樹立著謙遜但不失尊貴的風范,贏得了高端消費人群的普遍推崇,成為了中國煙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