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
1、自噴的設置場所(廠房、倉庫、高層民用建筑等)。
2.自噴設置場所的危險等級(四類八級)。
3.設計參數(shù)[千式系統(tǒng)作用面積1.3倍,預作用(雙連鎖)系統(tǒng)作用面積 1.3 倍,通透性吊頂噴水強度1.3倍]
4、噴頭的選型及安裝(色標、下垂型/邊墻型/直立型等濺水盤/頂板等)
5、報警閥組數(shù)量的計算(濕式預作用不超過800只,干式不超過 500只,注意高程差不宜大于 50m)
6、報警閥安裝(距地面1.2m、兩側距墻0.5m、正面距墻 1.2m、凸出部位之間 0.5m)。
7、水流指示器個數(shù)計算 (每個防火分區(qū)每個樓層均應設置)。
8、末端試水裝置和報警閥(報警閥組控制的不利點灑水噴頭處設置末端試水裝置,其他防火分區(qū)、樓層設置試)。
9、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 (輕或中1,濕式系統(tǒng)、快速相應灑水噴頭等)。
10、干式系統(tǒng)和預作用系統(tǒng)(雙連鎖)充水時間1min,雨淋系統(tǒng)和預作用系統(tǒng)(單連鎖)充水時間2min。
11、管道設置要求(壓力不大于 1.2MPa,所帶噴頭數(shù)量)。
防排煙系統(tǒng)
1、防排煙系統(tǒng)的設置場所或部位 (樓梯間、前室或避難走等)。
2、高度不大于 50m 的公共、工業(yè)和高度不大于 100m 住宅,前室或合用前室滿足條件,樓梯間可不設置防煙系統(tǒng)條件。
3、高度大于 100建筑,加壓送風系統(tǒng)豎向分段獨立設置每段不應超過100m;高度超過 50m的公共建筑和高度超過100m的住宅,排煙系統(tǒng)豎向分段獨立設置,公共每段不應超過 50m,住宅每段不應超過 100m。
4、送風機進風口設置在排煙出口下方,小垂直距離6.0m,小水平距離 20m。
5、加壓送風(機械排煙)系統(tǒng)管道,金屬內壁設計風速不應大于20m/s,非金屬內壁設計風速不應大于 15m/s不應采用土建風道。
6、送風口風速不宜大于 7m/s,排煙口風速不宜大于10m/s,機械補風口風速不宜大于10m/s (人密 5m/s),自然補風口風速不宜大于3m/s。
7、吊頂內排煙管道與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 距離排煙口距可燃物(構件)不小于1.5m 距離,風機外殼至墻壁或其他設備不應小于600mm距離。
電氣火災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組成:
1、電氣火災監(jiān)控設備:核心控制單元,能為連接的探測器供電。
2、剩余電流式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檢測低壓配電線路中剩余電流,不宜設置在 IT 系統(tǒng)配電線路和消防配電線路中。
3、測溫式電氣火災監(jiān)控探測器:檢測低壓配電線路中線路溫度,應設置在電纜接頭、端子、重點發(fā)熱部件等部位。
4、故障電弧探測器:能區(qū)分低壓配電線路中操作正常電弧和故障電弧。
5、獨立式電氣火災探測報警器:具備檢測低壓配電線路中剩余電流和線路溫度功能且能夠獨立使用,自成一個小系統(tǒng),可帶地址編碼且能獨立使用。
6、圖形顯示裝置。
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公共建筑,應設置避難層(間)。個避難層(間)的樓地面至滅火救援場地的地面高度不大于50米,兩個避難層(間)之間的高度不宜大于50米。
避難層可兼作設備層。管道井和設備間的門不應直接開向避難區(qū);確需直接開向避難區(qū)時,與避難層區(qū)出入口的距離不應小于5m,且應采用甲級防火門。 避難間不應開設除外窗、疏散門之外的其他開口; 應設置消火栓和消防軟管卷盤。
住宅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應設置避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