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5年,當時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發(fā)現(xiàn)了X射線,這是醫(yī)學影像學的重要里程碑。然而,X射線在檢測重疊組織病變方面存在局限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63年,美國物理學家艾倫·科馬克提出不同組織對X線透過率差異的理論,為CT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CT是一種醫(yī)學影像技術,它通過使用X射線對人體進行層析成像,生成身體內部結構的詳細圖像。CT掃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線束對人體特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X射線在穿透人體時,由于不同組織對X射線的吸收程度不同,探測器接收到的射線強度會有所變化。這些變化的射線信號被轉換為電信號,并通過模擬/數(shù)字轉換器轉換為數(shù)字信號,然后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
在CT成像過程中,選定的層面被分割成許多體積相同的小立方體,這些小立方體被稱為體素(voxel)。每個體素的X射線衰減系數(shù)或吸收系數(shù)通過計算機計算得出,并被排列成一個數(shù)字矩陣。這個數(shù)字矩陣可以存儲在磁盤或光盤中,并通過數(shù)字/模擬轉換器轉換為不同灰度的像素(pixel),終按照矩陣排列構成CT圖像。因此,CT圖像是一種重建圖像,每個體素的X射線吸收系數(shù)可以通過數(shù)學方法計算得出。
病理檢查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已經大量應用于臨床工作及科學研究。在臨床方面主要進行尸體病理檢查及手術病理檢查。手術病理檢查的目的,一是為了明確診斷及驗證術前的診斷,提高臨床的診斷水平;二是診斷明確后,可決定下步方案及估計預后,進而提高臨床的水平。通過臨床病理分析,也可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科研資料。
造影超聲心動圖
在二維圖像或M型超聲監(jiān)視下,由靜脈注射聲學造影劑。中國常用 3%過氧化氫或碳酸氫鈉醋酸混合液,造影劑與血液混合后含有微小氣泡(可吸收),在右側心腔產生云霧狀回聲,根據(jù)顯影的部位、擴散范圍、光點密度、運行方向等,可確定心內有無右向左的分流及其分流水平(圖10)。對左向右分流患者,右側心腔可有負性造影區(qū)。對右心負荷過重者,可借助造影判定右室前壁有無增厚、右室是否擴大,亦可判斷室間隔有無增厚。根據(jù)瓣口處造影劑有無來回穿梭現(xiàn)象,可以了解有無三尖瓣關閉不全??蓽y量靜脈注射聲學造影劑到心前區(qū)出現(xiàn)造影劑的時間,即臂心循環(huán)時間(正常人一般在10秒左右;心力衰竭者>15秒)。根據(jù)M型超聲心動圖上造影劑流線的傾斜度,可計算該區(qū)的血流速度。本法對主動脈瓣、二尖瓣關閉不全和左向右分流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一種超聲造影心肌灌注顯影增強檢查法對冠心病的診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