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分擔機制:銀行通過對交易各方的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將原本集中在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風險進行了有效的分散和分擔。銀行利用專業(yè)的風險評估團隊和系統(tǒng),對開證申請人(通常是買方)的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進行深入調查和評估,決定是否為其開立信用證以及給予多少信用額度。同時,在審核單據(jù)環(huán)節(jié),銀行會嚴格把關,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和合規(guī)性,進一步降低各方風險。
通知階段
信用證通知:通知行收到開證行發(fā)來的信用證后,首先核對信用證的真實性,包括密押或印鑒是否相符等。確認無誤后,通知行將信用證通知給受益人(出口商),并向受益人收取通知費用。
受益人審證:受益人收到信用證后,應立即對信用證條款進行仔細審核,檢查信用證條款與貿易合同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無法履行或對自己不利的條款等。如有問題,受益人應及時通過通知行要求開證申請人(進口商)修改信用證。
單據(jù)要求風險:信用證對單據(jù)的要求可能過于嚴格或不合理,出口商難以滿足。比如要求提供由特定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書,而該機構在出口商所在地沒有分支機構或無法及時出具證書,出口商就可能因無法提供符合要求的單據(jù)而無法順利收款。
進口商風險
惡意欺詐風險:進口商可能與開證行勾結,通過開立 “假信用證” 或在信用證中設置陷阱條款進行欺詐。如偽造信用證、修改信用證條款但不通知出口商等,誘使出口商發(fā)貨,然后以各種理由拒付貨款,騙取貨物。
提貨后拒付風險:即使出口商按照信用證要求提交了相符單據(jù),進口商在提貨后可能以貨物質量不符、數(shù)量短缺等為由,要求開證行拒付或拖延付款。此時,出口商可能面臨貨物已交付但無法收回貨款,且難以將貨物運回或處置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