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舊書的范疇廣泛,可按時代、內容、版本等維度劃分:
按時代劃分
古籍:通常指 1912 年以前(清代及之前)的書籍,包括刻本(雕版印刷,如宋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等,如明代銅活字《宋諸臣奏議》)、抄本(手寫本,如名家手稿、宮廷抄本)、校本(經(jīng)學者批注??钡陌姹荆┑取?/p>
近代舊書:1912 年至 1949 年的出版物,涵蓋民國時期的著作、期刊、教材、通俗讀物等,反映了新舊思想碰撞、學術轉型的時代特征(如魯迅、胡適的初版本,民國通俗小說)。
現(xiàn)代舊書:1949 年以后出版、具有一定歷史或收藏價值的書籍,如特定時期的經(jīng)典著作、稀缺版本、簽名本等。
按內容劃分
經(jīng)史子集等傳統(tǒng)典籍(如《十三經(jīng)》《二十四史》);
學術著作(如古代的科技專著、近代的西學譯著);
文學作品(如明清小說、民國新文學作品);
實用書籍(如古代農書、醫(yī)書、歷書,近代的工具書、行業(yè)手冊)。
按版本價值劃分
善本:指內容完整、??本肌r代較早或流傳稀少的版本,通常滿足 “三性”(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和 “九條”(清代張之洞提出的善本標準,如舊刻、舊抄、名家校本等),是古籍中的珍品(如宋刻本因存世稀少,被視為 “一頁宋版一兩金”)。
普通版本:流傳較廣、價值相對較低的版本,但仍可能因內容獨特或時代意義而具有收藏價值。